- 丁霞扣球,话题有上千人讨论,可见其扣球的威力吗?
- 历史上有名的襄阳砲是一种什么砲?
丁霞扣球,话题有上千人讨论,可见其扣球的威力吗?
丁霞一直以来的表现备受球迷关注!从17-18赛季跟大梅的***开始升级,关于她的一举一动都被球迷所关注,去年联赛于山东女排的比赛,在输球后带头拒绝与对手握手,于是球迷对她不尊重对手的行为充满非议,一时间把她推向了风口浪尖,很多球迷表示丁霞自从里约奥运之后就开始膨胀,更是有球迷给她取外号“丁球霸”。
在与土耳其女排的一役,丁霞上了热搜,但这次上热搜不是因为她的其他问题,而是她在本次比赛中打了三次暴力二次球,而且是三扣三中,成功率高达100%,这让球迷和姑娘们自己都感到非常惊喜,在赛后丁霞还发微博调侃自己球迷:听说我又上热搜了!其实丁霞本次表现不单单只是她的进攻亮眼,作为二传,她在本次的比赛组织非常出色,朱婷进攻27扣15中,张常宁18扣11中,袁心玥7扣5中,颜妮8扣5中,龚翔宇8扣4中,每一位攻手成功率都超过50%,每一个进攻点都打开,多点开花,全面爆发,丁霞有着巨大的功劳!
在本次奥预赛,丁霞的表现也让球迷非议,特别是第一场比赛第一局打到17:20被姚迪替换后就没有再上场,第二场比赛与德国女排的比赛同样被姚迪替换,不少球迷表示丁霞的状态出现下滑,好在第三场对阵土耳其女排的比赛,丁霞表现非常出色,赛后丁霞表示花了几个月研究对手,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从这话里可以听出中国女排对捷克和德国有点轻敌,所以比赛才打的如此艰难!
丁霞的优点就是快,特别是与副攻的配合,袁心玥如今在她的组织下,进攻堪称一绝,成功率颇高,奥预赛三场比赛,袁心玥的个人成功率高达70%以上,第一场比赛更是11扣10中,只要一传到位,袁心玥在丁霞的组织下就是一个强攻点!
丁霞身体素质、球感和技术真的非常全面并且过硬!其鱼跃救球技术恐怕全队无出其右!探头球、二次球都得心应手!即便暴力强打也不鲜见,这在以往的比赛中已有不少的镜头!大赞!
又出来了。总有那么些人,你说它是中国球迷吧,一看出彩的不是天津的人,而是外省的丁霞,心里酸酸的。你看他们的评论,都透着酸味,对别人的出彩能抹杀多少抹杀多少,恨不得丁霞扣那个球被对方拦死才好。这些人连一致对外的大是大非都搞不清楚,根本就不配称球迷。正了八经的中国球迷、天津球迷有这样的吗?
女排在奥运资格赛最后一场,3:0大胜土耳其,令球迷欣喜不已,其中一些细节,也为人津津乐道。其中二传手丁霞三次扣球,得了三分,扣球成功率100%,更是令人瞠目。
二传手主要作用是串联球队,组织进攻。自己进攻并不是这个位置的职责,所以各队中,二传手的身高并不太高,并不是很合适扣球。二传手得分,并不少见,不少有较强进攻欲望的二传手,在比赛中本应传球时,突袭对手,异乎常规的节奏,不容易被对方拦网发现,还容易打球打死得分,排球术语上多叫这种为“二次球”。中国女排“黄金一代”中的主力二传手冯坤,由于身材高大,二次球进攻得分屡屡施展,是她的绝技之一。不过一场比赛,这种二次球得个一、两分也就差不多了。
丁霞在以往比赛中,也有二次球得分的情况,只是使用频率并不是很高,特别是在近期的国家队比赛中,极为鲜见。可这次对土耳其之战,丁霞一场得了三分,第一个球是在第一局中,丁霞打的一个探头球,扣球力量很大,显出的是攻手的气质。第二个球是在第一局后半段,中国队防守起球,袁心玥垫传,球至2号位。这时这位置上却是身为二传手的丁霞,丁霞并没犹豫,起跳大力扣杀得分,扣球质量不低于接应!第三个球是第三局时,中国队有效拦网后,颜妮垫球至3号位,丁霞没有选择二传,又是起跳暴扣得分,和颜妮这个老搭档做了一次“反配合”。
这一场土耳其真是被打懵了,中国女排真是打嗨了,丁霞三分,还是角色又扮演副攻快球,又扮演接应扣杀,怪不得有球迷说“不想当主攻的二传手不是好接应!”
希望女排能够经常打出这样的高水平比赛,带给球迷更多的快乐!加油,中国女排!
我是女排的铁杆粉丝。关于丁霞,我很熟悉她,她在球场上灵活机动,思维敏捷。,行动迅速。突然扣球也是灵活机动。没有什么可评价的,排球场上的每位姑娘都是棒棒的。打败土耳其就是最大的胜利。
历史上有名的襄阳砲是一种什么砲?
大名鼎鼎的襄阳砲,其实就是抛石机,十几年前,玩过流行的游戏《帝国时代》的朋友都用过,砲身是巨大的木支架,利用绞索积蓄势能,用一根长竿把石块远远地投掷出去,威力很大。
据说,唐朝时,李光弼就用过一种抛石器械,把大石块远远投出去,一次可以击毙二十多人,后来这种器械传入西域。还有一种说法,抛石机是外来的兵器。
宋代的《武经总要》当中提到了单梢砲、双梢砲、五梢砲、七梢砲等等,可见当时的抛石机已经非常成熟。
比如单梢砲,竿头有一个皮窝,竿尾有四十条麻绳,需要四十人拉拽。可以把两斤重的石块抛出五十步远,也可以抛掷火球、火鸡等。有的砲竿上装有两个皮窝,一次可以投出两块砲石。
七梢砲用二百五十人拉拽绳索,可以把九十斤的石块投掷到五十步之外。一步为五尺,五十步大概七八十米。将近一百斤重的大石头,飞出去将近百米,砸下去,威力巨大。
元朝的军队也使用抛石机,称之为***砲,而且砲手都是来自西城的***人。
《元史》记载,至元七年八月,元军南下围攻襄阳,久攻不下。元世祖从西城请来两位砲匠,一个是亦思马因,一个是阿老瓦丁。
两人带着家眷赶到京师,在城门外建造一种巨石砲,“用力省而所击甚远”。试射之后,元世祖非常满意,并令送往襄阳军前使用。
谢谢邀请!
历史上著名的襄阳炮,因在宋元襄阳之战中的使用而得名,实际上就是一种西式的抛石机(fronde)。出现于西方中世纪初期,其采用杠杆式原理,由一根长臂和支架构成,长臂的一段固定重物,一端放置石袋,发射时用绞车安置石袋的一端用力往下拽,而后突然松开,因为配重物的牵缀,长臂会猛然翘起,安置在石袋里的巨石就会顺势被抛出。据说大型的抛石机可以将100公斤重的物体抛出40至70米远,如果用30公斤的石弹,射程则能达到200米左右。在火药武器的威力还不大的时代,抛石机对于城塞工事是最具破坏力的。
(明代兵书《武备志》上记载的攻城利器,就是抛石机,从中可以推想襄阳炮的造型)
公元1268年,蒙古军队围攻襄阳城,由于城池坚固,加上守城军民英勇,蒙军久攻不下。随后,蒙古军中调来了两名来自中东地区的***工程师,据说一名来自叙利亚,一名来自波斯,这两个***工程师绘制图样,就地监制在西方中世纪战争中常见的攻城武器抛石机,以此进攻、破坏襄阳城墙,据说发射时声音惊天动地,无坚不摧。宋人称这种怪物为“***炮”“襄阳炮”等,最终襄阳城在1273年投降。
(武备志中刊载的各种形制的抛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