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前三名是谁?如何排名?
- 国产增程式suv十佳质量排名?
- 到2030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普及的可能性有多大?
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里,第一名是比亚迪,只有参考销量判断,两个阵营是自主研发和组装车的区别,不在同一等级不具可比性。
比亚迪作为第一名是无可厚非的,核心部件有绝对自主研发生产的能力,企业不仅是整车生产销售,而且是作为供应商。和其他品牌看似有竞争的关系,但比亚迪有控制市场的能力,这就等于控制了其他企业的命脉。如果补贴时代完结,这家企业很有可能打破现有价格体系血洗全其他车企。
所以没有第一是比亚迪实至名归,只需要看其他企业的排名既可。
参考图片排名,9月份的准确销售信息出炉,新能源汽车里混动汽车的数据是消费市场的真实反馈,电动汽车排名有一定水份。
EV纯电里部分车企是依靠于共享汽车大客户合作刷出来的销量,其价格可能会很血腥,但参考调查过的某些企业及时亏损也要出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赚取积分拿到补贴并且跑出里程,否则持续没有销量生产则会停止,然后则是被取消生产资质。
所以纯电汽车的销量不用过于当真,目前值得选择的EV纯电依旧是比亚迪,因为电芯提供终身质保;其次是吉利帝豪GS或基础EV,部分车型提供电芯的首任车主质保,同样能降低用车成本开支;其他品牌可以观望长安,与比亚迪的合资工厂投产之后匹配的电池质保与比亚迪主品牌产品相同。
电动汽车里PHEV插电混动是目前最合适的过渡车型,纯电适合作为家用的第二或第三台车,作为首台车不建议考虑即使是比亚迪。
如果论排名,销量肯定是最直接和最客观的量化指标,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今年前五个月,销量排名前十的新能源品牌都有哪些。
基于2019年1-5月终端交强险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的品牌分别是比亚迪、北汽新能源、荣威、吉利、江淮、长城、特斯拉、奇瑞、宝骏和大众。其中比亚迪前五个月累计销量10万台,月均销量2万,遥遥领先于其他品牌。
上图中折线表示,插电混动销量占比所有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占比情况,图中可以发现,排名前十的品牌中,有四个品牌是有插电混动车型的,其余六个品牌全部是纯电动车型。这四个品牌分别是:比亚迪(占比24.5%,2.45万);荣威(占比48.4%,1.11万);吉利(占比18%,0.39万);大众(占比98.9%,1.1万)。
如果单看纯电动汽车销量,则分别是北汽新能源、江淮新能源和吉利新能源。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分别是:30003台、20234台和17816台。
也就是说,如果从整体新能源汽车销量来看,排名前三的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分别是:比亚迪、北汽新能源、荣威;
如果从插电混动汽车销量来看,排名前三的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分别是:比亚迪、荣威、吉利新能源;
国产增程式suv从价格和智能化上来分析,以及投诉率排行上来看,具体如下:
第一名,比亚迪宋plus,1.5t四驱150公里版本。
第二名,华为与北汽合资的,问界m5
第三名,星途tx增程版
第四名,瑞虎8plus ev
第五名,长安cs75 混动
第六名,吉利雷神
第七名,领克 05混动增程
第八名,理想one
第九名,瑞虎x3混动增程
到2030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普及的可能性有多大?
这个话题分两个大的层面来讨论:
一是国家政策导向、宏观经济发展方面:
近些年来***大力推广新能源车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1、石油安全国家能源战略,我们国家地大物不博(80后小时候是地大物博,现在基本不这么提了),石油一直匮乏,人类现有的技术无法实现原油长期储存,国内对原油的需求逐年增长,长期依赖进口的压力不会改变,随时被卡脖子的现状,必须要有相对的策略应对;
下图一带一路的版图内,多数都是我们的原油供应国
2、再来了解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汽车工业是整个制造业的明珠,拉就业、促进民生、技术进步人才储备等带来的优势太多,我们必须要自强,但是一个老生长谈的话题市场换技术,现在业内业外的都知道这个战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很多,个人觉得最最失败的是合资的中方伙伴沉沦了,养成躺着分钱的习惯,不思进取,名义上的国有品牌已经名存实亡,传闻某外方人员评论中方伙伴高层除了X欲高,别的都不高。这一点在后来国家政策上进行了修正,对自主品牌提出了要求,前些年很多自主品牌纷纷成立响应政策要求,但是结果,大家看到了,市场已经失去了,我们的汽车品牌只能在行业底层挣扎,好在有几个民营车企支撑了汽车工业的脸面。如何突破这个被压制的局面,抢回市场,以及能够进军国际市场,培育中国的[_a***_]名牌汽车,政策上已经表明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寄希望于国内各车企实现弯道超车,这个希望还是比较大的,
近期网上较热的车型,比亚迪汉,智能化驾乘体验、国际化的大气外观;
3、主要是环保方面的需求了,这里的关于汽车尾气的争议比较多,我们不谈太多,毕竟综合来看新能源产品是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的;
综上来看,国家意志很明确,新能源汽车必须走这一步,而且还要快,特斯拉已经进来了,不能再重蹈覆辙,否则我们真的会失去整个汽车工业,中华民族真的承担不了失去这个市场带来的损失。这个未来集成美学工业设计、精密制造、信息通讯、电子科技、智能驾驶等创新***体,且具有广泛需求的实体产品。
二是社会个体每个家庭的实际需求层面:这个需求关乎2030新能源普及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