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奥会为什么没选用国产新能源汽车而是进口了日本的氢燃料汽车?
- 押宝氢燃料电池汽车,海马能否实现逆袭?
赞助的说法不可能成立。中国不缺这点钱,这是有目共睹的,中国也不缺赞助商,也就是说不可能因为资金的原因去做一项意义深远的选择。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不仅把发扬奥运精神作为始终如一的宗旨,也在团结、和平、环保等人类进步的理念上践行。新能源汽车在环保性,特别是污染物排放以及标志能源消耗的碳排放上由于传统燃料汽车,这是被理论和实践证实的。而氢能源车在这两方面更具有实质性的进步,能源来源广泛,零排放,有不存在电力消耗和电池固体垃圾污染,因此在新能源车领域成为新锐和更优选项。尽管氢燃料汽车技术还有提升空间,加氢站的配套建设还有很大空白,但仍不影响其作为更新的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和在实用中落地。氢燃料汽车的研发在日本起步较早,丰田是这项技术的领军品牌,但中国对这项技术也有自己的研发经历和研发成果。正在为冬奥会服务的氢能源车也是北汽福田制造的。所以理解氢能源车投入社会的基础、可能性和未来期待,就能理解冬奥会为何选用这种汽车参与服务的远大意义。另外冬奥会举办的时间气温低,对于电动汽车来说也容易导致故障和效率降低,这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押宝氢燃料电池汽车,海马能否实现逆袭?
现在押宝氢燃料电池汽车只不过是资本炒作
很多人被网络***,没有自己的理智判断,所谓越不懂的东西越崇拜。
基本常识告诉我们,所谓氢燃料电池,其实它就是一个发电装置。而氢燃料电池汽车就是一台增程式电动车,并且,氢燃料电池汽车也需要一块不小的动力电池,作为电能存储和功率缓冲之用。
关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这块动力电池:1、车辆功率需求大于燃料电池的发电能力时,动力电池会协助放电;2、车辆功率需求较小且动力电池处于低SOC时,燃料电池在给驱动电机供电的同时,还会给动力电池充电,以备不时之需;3、动力电池可以存储车辆制动减速、下坡时能量回收的电能;4、只要你愿意,其实这块动力电池也是可以外接充电,用于日常短途所需的。
制氢:如果大量推广,从成本和效率考虑,大批量制氢要依靠天然气重整,这仍然要消耗大量化石能源。
发电:电的来源十分广泛,不一定非需要化石能源转化,而化石能源替代正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一大目的。
肯定有人说,可以先用电解水制氢,再给汽车用。但问题是这种办法效率极其低下,且需要消耗大量的水。
押宝氢燃料电池汽车是点错了「科技树」
近十年是新能源汽车从起步到成熟的阶段,但仅限于电驱技术;目前渗透率最高的是挪威,电动汽车占比接近八成,起步最早也最为重视与专注的是中国汽车行业,虽然渗透率只是接近15%,然而这是在汽车保有量接近3亿台的前提下实现的成绩,可以说是全球标杆了。
那么氢燃料电池汽车如何呢?
不论是最先开启这种技术研发的日本、韩国或德国,还是后期将其作为试探研发方向的国内,这种车型的市占率都可以低到忽略不计;可以说保有量最高的国家或地区的标准也只是勉强突破五位数,大部分都停留在四位数的阶段中而举步维艰。由此可见氢燃料电池车是没有前景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但可以先看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哪些车企热衷于氢燃料电池车?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目前汽车已经进入电驱加速淘汰内燃机的阶段中,自主品牌的崛起和投入三电技术更早有必然的关系,说白了就是“先发优势”(先发制人);在燃油车时代的欧美日韩车企正是有了先发优势,国产汽车用了几十年才实现赶超,然而形成的品牌认知的扭转还需要更长时间。所以想要快速反超只能“弯道超车”,这就是前期把电驱技术定位战略研发方向的因素之一;其次则是基于常规能源储能而必然的能源变革的需求,总而言之电能是要用于替代燃油和天然气的。
但是在燃油车时代已经确立领先地位的合资车企似乎仍旧沉迷于这种落后的技术,现在看来就像是曾经的清王朝认为“大马金刀”才是真理一样愚蠢;所以在国产汽车致力于三电技术研发的阶段中,这些老牌车企表现出的不屑,而且非得和你研究不一样的技术才能显得“更先进”,这其中就包括氢燃料电池技术。
重心放在氢能上的车企包括:
有没有发现什么共同点?